论“花儿”的旋法特点及艺术规律
作者: 张谷密  日期:2016-12-05 来源 :音乐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角音 民歌小调 花园里 民间音乐 旋律线 五声音阶 音列 旋法 艺术规律 民间歌曲 
描述:
论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本质
作者: 张政文  日期:2016-12-05 来源 :学术交流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美学思想 空间转换 审美对象 中国古代音乐 物质媒介 古代文化 审美本质 《乐记》 艺术形式 阳关曲 
描述:
临夏砖雕艺术
作者: 张伯智  日期:2005-06-01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临夏砖雕 画像砖 镂空雕 河州砖雕 门罩 小麦加 浅浮雕 线雕 真教寺 伊斯兰文化 
描述: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甘肃省西南部,素有“小麦加”之称,秦汉以来历为丝绸之路要道,伊斯兰文化和穆期林风情独具特色。临夏砖雕,又称河州砖雕,更是民族特色浓厚、深受回族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奇葩。 砖雕是我国独特的建筑雕刻艺术,发展源远流长,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砖雕,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工艺手法和风格特点。区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也反映于砖雕艺术中,形成了中国砖雕艺术博大精深的面貌。回族砖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宋、元时回族先民们所建清真寺和他们墓地的建筑中,如元代所建的杭州真教寺大殿砖砌的墙面上伊斯兰风格的砖雕,非常精美,显示了回族先民们高超的砖雕艺术。明清以来,回族在吸收我国汉族传统的砖雕艺术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临夏回族砖雕艺术从汉代祠堂、墓室、宫殿等建筑物上的雕刻、画像砖演化而来,起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能工巧匠辈出,作品多姿多彩,雕镂精细,构图严谨,立意新颖,形象生动,古朴多姿,富于极强的想象和表现力,主要用于寺院庙观和民居建筑中,在西北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它既具有独立的的观赏价值,又和整体浑然一体,以景拖情,幽雅飘逸,具有强烈的生活趣味。 临夏砖雕的制作工艺主要分“捏活”和“刻活”两种,一软一硬。“捏活”就是捏软泥,即先把配制好的粘土泥巴用手工或模具捏制、倒压成各种图案,然后入窑烧制为成品,作为建筑材料,主要用于屋脊、墙面、墙角等处使用。捏活好做,关键靠烧窑师傅掌握火候。其图案多为龙凤虎狮、花卉禽鸟等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所谓“刻活”,即在烧好、打磨光滑且土质良好的青砖上用刻刀镂刻成各种图案,通常一个图案由几十块青砖拼接在一起,砖雕用砖一般使用长宽各25厘米、厚7厘米的大块方形绵砖,由砖雕艺人分头按图纸雕刻,最后组合必须达到巧合无缝,这种砖雕艺术作品大多装饰在门庭、照壁之间,山墙、台阶及槛墙、须弥座等部位。穆斯林传统中青色蓝色是上上色,所以,一般砖雕工艺都用青砖。砖雕艺人的功夫主要看他的刻活,刻活在硬砖上刻,匠人的刀法一目了然,图案的棱角线条很流畅,质感强,而且细腻,像花卉的瓣和蕊,叶子枝干的展开部分的动态,鸟兽的神态,都能刻画出来。刻活的工具都很锋利,镩,专门用来镂绷处,平刀专门刻长线纹,斜刀往深往侧面拉,粗处细处斜面侧面都到位,效果就出来了,花草树木就是一片叶子都很精致,动态十足。雕刻制作过程分制胚、烧砖、粗刻、细刻、对接五道工序,其中细刻工艺最为考究,要运用多种工具,进行多层次雕刻,即阴线雕,凹面线雕、凸面线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等等,多层次雕刻也
清代皋兰书画家唐琏
作者: 康复  日期:2016-12-05 来源 :兰州学刊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文人学士 书画界 艺术宝库 唐琏 中国画家 文化艺术修养 艺术标准 皋兰 回腕 中国人名大辞典 
描述:
花儿的语言艺术
作者: 屈文焜  日期:2016-12-05 来源 :宁夏社会科学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朱门酒肉臭 独特感受 个人感受 感情共鸣 人民口头创作 语言美 你我 语言艺术 乐府诗 新乐府 
描述:
从画象石刻《纺织图》看汉代徐淮地区农业生产状况
作者: 尤振尧    日期:2016-12-05 来源 :古今农业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纺织生产 徐淮地区 络车 纬车 画象 嘉祥武氏祠 牛耕图 农业生产状况 汉画 织妇 
描述:
古代书法美学对绘画美学的借鉴与影响
作者: 宋民    日期:2016-12-05 来源 :美苑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周星莲 中国古代艺术 米襄阳 篆意 中国书法 钱选 绘画美学 书画同源 书法美学 论书法 
描述:
古代书法审美意识对绘画的影响
作者: 宋民  日期:2016-12-05 来源 :美术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如印印泥 中国古代艺术 一笔书 篆意 翰林要诀 古代书法 书画同源 书如其人 写意性 如锥画沙 
描述:
花儿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关系及传承研究
作者: 周亮  日期:2010-04-01 来源 :兰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文学性 关系 传承 花儿 音乐性 
描述:本文由绪论与正文组成(文后附录《花儿研究相关史料》)。正文分为五章,各章既相对独立,又互为结合。本文运用历史的、哲学的、艺术的方法,对花儿文化进行了多角度、逐层次的分析论证,着力于挖掘花儿文化的特性和内在价值,为重新认识花儿这一民间文化瑰宝提供理论依据;由上述研究自然引申到对花儿传承危机的关注,顺着花儿的发生、发展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这条主线,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了花儿当代生存危机的根源所在,用发展的理念思考花儿保护传承的策略,提出用高校教育与民间传承结合来化解花儿生存危机的见解,并阐述了高校教育传承的优势和长远意义。 《绪论》简要概括了花儿的概念,强调了花儿不仅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同时又兼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共融的深刻内涵,是解读中国西北地区特定社会及群体的特殊文本,体现出花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进而着力指出花儿在现代社会出现的变异和生存危机、以及花儿研究的相对局限和滞后。本课题关于文学性与音乐性的关系及传承研究,正是一种新的研究途径的尝试和寻求突破的努力,这决定了本课题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第一章《花儿的起源与流布》,对促成花儿形成的主要因素,从社会历史和多元文化、社会经济和社会结构、地域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地域自然和地理特点等方面依次论述,说明了花儿的成因。对造成花儿流布的内外部条件,从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厘清了花儿流布的来龙去脉。对花儿流布的范围、流布过程中的变化,按照地域、类型、民族进行了划分。 第二章《花儿的文学性》,简述了花儿作为活态口传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通过具体例证说明了花儿表现的人生情境和情感世界。通过对花儿歌词的梳理,总结出花儿的方言和格律特色及使用规律,阐述了它们对于花儿特性形成的重要意义。从对花儿艺术构思的分析中,说明了花儿即兴创作的特点。 第三章《花儿的音乐性》,从花儿曲令的产生和衍生变化、曲令的旋律形态、民族特点等方面论述了花儿的曲令概况和音乐特性;从花儿的演唱风格、演唱形式和形态等方面展现出原生态花儿的真谛。文中专门对“现代花儿”的音乐特点做了介绍和一定的分析,以此说明花儿音乐的发展变化趋势。 第四章《花儿的文学性与音乐性的关系》,通过对花儿歌词与曲令关系的深入分析,说明了花儿文学性与音乐性互为条件、互为制约又互为补充的内在联系。通过对现代“花儿剧”的剖析,解析了花儿文学性与音乐性在变异过程中的结合。 第五章《花儿现状与传承研究》,分析了花儿民间传承对环境的依赖性和相应的局限性,说明花儿在现代社会发生变异的必然性;从对花儿生存现状的分析上,论述了花儿主体及传播方式的改变所引起的传承危机,提出了对花儿保护和传承的策略。本文从学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角度,提出了把高校教育作为花儿传承的新的平台。从高校教育与民间传承的分析对比中,阐述了高校教育的多种优势,并列举了这方面的成功案例,说明高校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后附录《花儿研究相关史料》,在收集、整理大量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花儿研究成果和有关活动进行了归纳,使其具有资料性和学术性。
试论花儿改编曲的语言特点
作者: 吴杨  日期:2009-04-07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民歌 方言 花儿 改编曲 
描述:在我国广阔古老的大地上,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形式,从老百姓们心里流露出的歌曲成为我们了解生活和时代变化的佐证,这是老百姓在长期的生活中经过不断地锤炼而获得的,其传承方式也是通过很朴素的口传心授的祖辈传袭,这种语言的特点则更为鲜明;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生活方式成为今天我们看来构成区域特点的明显方式的因素,这种鲜明的语言特点成为老百姓们自己审美的一种规律,并且深深地影响着当地的音乐语言,同时也成为区域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北花儿作为西北民歌的代表,它旋律高亢,悠扬的美乐,令人喜欢回味无穷的美语,普遍深受着大多老百姓们的喜爱。以“花儿”为素材创编的现代艺术作品成为今天大众喜爱听唱的作品。本文旨在对其民间素才的采纳吸收,并用于科研、学术的探讨,为今后高师音乐教学做一个特案,探讨高师音乐教与学的发展与新思路。
< 1 2 3 4 5
Rss订阅